注册  | 登录
【选择地区】
图书> 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
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
八十多年前,742个日日夜夜,四支红色铁流, 纵横十四省,长驱六万五千余里,冲破国民党军上百 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教条主义 、分裂主义错误 ,胜利完成战略转移任务、这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 无与伦比的军事行动何以取得胜利?王新生著的《穿 越历史时空看长征》以翔实可靠的历史资料、大量精 当的点评,带你穿越八十多年前的历史时空,最近尘 封的峥嵘岁月,感受、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征这 一英勇悲壮的伟大壮举,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 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
作者:王新生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书号:9787509838358
推荐次数:3
56
活动已结束 写读后感 图书打分: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八十多年前,742个日日夜夜,四支红色铁流, 纵横十四省,长驱六万五千余里,冲破国民党军上百 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教条主义 、分裂主义错误 ,胜利完成战略转移任务、这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 无与伦比的军事行动何以取得胜利?王新生著的《穿 越历史时空看长征》以翔实可靠的历史资料、大量精 当的点评,带你穿越八十多年前的历史时空,最近尘 封的峥嵘岁月,感受、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征这 一英勇悲壮的伟大壮举,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 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

作者简介

导语

井冈山北麓的莽莽丛林之中,有一个山清水秀的 小镇,属当时的宁冈县管辖。1928年4月下旬,毛泽 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 军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在这里隆重会师。这便是中国 现代史、革命史、党史、军史都必须记上一笔的“井 冈山会师”。毛泽东、朱德这两个各率起义军艰苦转 战的人民军队领导者在这里握手,从此,朱德、毛泽 东开始了长达48年亲密合作的生涯。朱德、毛泽东被 简化为“朱毛”,许多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朱毛”是 一个人。“朱毛”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特殊符号。
两军会师以后,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28年6 月按中共中央规定,改称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 ,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下辖第十、第 十一、第十二师(不久改编为四个团)。从此,朱德、 毛泽东领导的红军便被称为“朱毛红军”,这是一支 令国民党军队闻风丧胆的部队,也是令蒋介石寝食难 安的部队。
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部队会师,增强了井冈山地 区工农武装的力量,为进一步扩大革命根据地创造了 条件。
红四军成立后,由于南方各省国民党新军阀的统 治处于暂时稳定时期,国民党军队连续向井冈山根据 地“进剿”。毛泽东、朱德把红军和赤卫队的作战经 验概括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 追”的游击战十六字诀。十六字诀是适应当时情况的 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它是从敌强我弱 这一特点出发,趋利避害,避实就虚,灵活机动,达 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从而改变敌我双方力 量对比。人民军队的后来战略战术,就是从十六字诀 发展而来的。
井冈山会师后,红四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 先后打破了国民党军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二、第三、 第四次“进剿”和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第一、第二次 “会剿”。1928年12月11日,彭德怀、滕代远等率领 平江起义后组成的红五军700多人,从湘鄂赣边的平 江、浏阳地区到达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这两支红 军的会师,进一步增强了井冈山地区工农武装的力量 。
粉碎国民党军队二次“会剿”后,引起国民党当 局的极大恐慌。1928年12月,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在 朱培德、何键、金汉鼎的指挥下,以六个旅3万人的 兵力,分五路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
为了打破敌人的“会剿”,1929年1月4日,前委书记 毛泽东在江西宁冈县柏露村召开由中共红四军前委、 湘赣边界特委、红四军和红五军军委以及各县县委负 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会议决定采取“攻势的防御” 方针,由彭德怀、滕代远指挥红五军主力和红四军第 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由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 军主力向赣南出击,以便解决由于敌人的军事“会剿 ”和经济封锁造成的困难,以内线和外线相互配合的

前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已经80周年了。长征在中 华民族历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向世界展示了中 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战胜一切敌人,赢得光明 未来的决心和英雄气概。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领导人毛 泽东在谈到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意义时曾 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 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 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 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 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 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 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 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 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 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 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 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 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 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④毛泽东这段话,是在经历惊涛骇浪,率领中央红 军从绝境中走向胜利后的真情流露,充满着伟大无产 阶级革命家的万丈豪情。尽管这时红二、红四方面军 仍在长征路上,但这一段精辟的语言仍是可以用作对 全部红军长征意义的评价。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消息传出之后,立刻吸引了 一位在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教书的美国青年教师的注 意。为了探寻红军长征胜利之谜.他冲破国民党当局 的阻挠,想方设法进入西北苏区。1936年6)1至10月 ,这位名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人如探险家一般来到 陕北保安,成功地直接采访了中共领袖和一些著名的 红军将领。为了让外界、让世界了解长征,毛泽东等 倡导编写《长征记》,不久收到的文章字数达30万字 ,斯诺有幸先读为快,并且被深深地吸引。“冒险、 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 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 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 绪,象一把烈焰,贯彻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 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在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 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 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①这是西方文化乳汁养大的斯诺通过阅读这些未加多 少雕琢的质朴文字后,对发生在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共 产党和红军的壮举发出的惊叹。语句充分体现出西方 特点,在我们看来不甚通顺.读起来拗口,但从中仍 可看出,斯诺对红军长征体现出的精神表现出由衷的 钦佩。
受斯诺的影响,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对

后记

从事中共党史工作和研究已经30余年了,红军长 征史的研究一直是我的主项之一。1996年,在纪念红 军长征胜利60周年时,我在《中共党史研究》杂志做 编辑工作,有幸参加了第一研究部编著的《红军长征 史》写作,执笔撰写第九章、第十章。该书获得了国 家图书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6年,在纪 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时,我作为执行主编,负责编 辑了《红色铁流》《今日长征路》《长征图鉴》等图 书。这些年来,除参与上述有关书籍的编写外,我还 撰写了《关于红一方面军长征里程的几个问题》《共 产国际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决策》《朱德与三大主 力红军会师》《任弼时对红军长征的重大贡献》等十 余篇论文。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面临叉一个 逢十的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活动之际,作为一个长 征史的研究者,应该拿出什么样的成果,以展示党和 红军的辉煌历史,传承、弘扬长征精神,一直是我苦 苦思考的问题。80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 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 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出生的青少 年朋友,正确理解和认识长征有很大的难度。而要把 红军光荣革命传统和长征精神一代又一代传下去,就 必须为这个广大群体提供适合他们阅读和学习的读物 ,以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认识红军长征,从而树立为 国家民族发展、繁荣、强大贡献自己力量的远大志向 。作为一个中共党史工作者和研究者,应该承担起这 个责任。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写一本既有思想性, 又含有学术性,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新的突破,适合不 同读者群体,尤其是适合广大青少年朋友阅读的红军 长征读物,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尽微薄之力。
我的工作单位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丰富的中共 党史、人民军队史研究资料。近些年来,我所在的第 一研究部又组织翻译、编辑了《共产国际、联共(布) 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20余卷。这些都为我写作 本书提供了便利条件。
数月以来,我全身心地扑在写作本书上。在写作 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走进了80多年前的岁月,同红 军一道,跨越万水千山,闯过无数险关要隘。在我的 耳旁,不时地响起中央红军突破敌人封锁线,尤其是 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时那猛烈的枪炮声、人喊马嘶声; 不时响起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上毛泽东、 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同博古、李德争论红军战略 进军方向的声音;眼前不断浮现出遵义会议上毛泽东 等中央领导人严肃批评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 败和长征开始以来“左”倾军事指挥错误的场面,不 断浮现红军广大干部、战士迈着坚定的步子,爬雪山 、过草地,勇往直前的情景。红军长征的伟大业绩、 革命先辈的英勇奋斗精神,时刻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可以说,写作本书的过程,也是我的灵魂又一次得 到净化的过程。

目录
引言:长征——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
第一章 中央苏区,反“围剿",战略转移
一、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硕果
井冈山的道路
斯大林强调:占领中心城市才是革命高涨
革命根据地风最这边独好
共产国际改变了指导中国革命的方针
中共中央制定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展新战略
二、毛泽东反“围剿”胜利的秘诀
米夫首次提出了红一方面军进行战略转移
毛泽东力主“诱敌深人’方针
横扫千军如卷席
探寻毛泽东领导红军连续三次反“围剿”胜利的秘诀
三、李德来到中央苏区
“左”倾教条主义者脑子发烫了
毛泽东受到错误批评并离开红军指挥岗位
蒋介石策划第五次“围剿”
李德任中央苏区军事顾问的由来
李德推行的反“围剿”作战理念与战法
四、中共中央的两个方案传到了共产国际
一次非常有利的机遇失去了
广昌保卫战失利
酝酿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
五、战略转移前的准备和布局
红七军团北上与红六军团西征
仓促进行战略转移准备
周恩来的高明布局
共产国际批准红军主力战略转移
第二章 粤北湘南,湘江之战,转兵贵州,
一、红军连续突破封锁线
依依惜别于都河
顺利突破三道封锁线的秘密
赣南粤北湘南群众与红军情谊深
红二十五军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
二、蒋介石弄清了中央红军的意图
蒋介石最初有些发懵
蒋介石明白过来了
三、蒋、桂、湘各怀鬼胎
四、血染湘江,红军将士愤怒大到极点
转移到何方
苦了教导师
血战湘江,终于突破第四道封锁线
第三章 转兵贵州,实现历史性转折
一、继续投向罗网,还是另辟蹊径
翻越老山界
蒋介石的阴险新计划
通道会议,毛泽东提出转兵贵州
二、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黎平会议,改变战略方向
进入苗族聚居区
商品评论 图书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