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选择地区】
图书> 北鸢
北鸢
葛亮著的《北鸢》起笔于民国商贾世家子弟卢文 笙的成长,收束于上世纪中叶。将波诡云谲的民国动 荡史寄予两个家族的命运沉浮,书写中同最为丰盛起 伏的断代。 人生一线,恰似风筝。命运漂浮无着,人亦应有 自己的主心骨。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 人,书中上百位经典民国人物,进退于沧桑。群落交 织,浑然磅礴。文笙在大时代的风云中辗转历练,且 行且进,最终尘埃落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来处,了解来处,才知道自己 的去向。在故事的日常精微与家族兴颓里,藏着我们 过去以及未来的影子。
作者:葛亮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书号:9787020118076
推荐次数:6
45
活动已结束 写读后感 图书打分: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葛亮著的《北鸢》起笔于民国商贾世家子弟卢文 笙的成长,收束于上世纪中叶。将波诡云谲的民国动 荡史寄予两个家族的命运沉浮,书写中同最为丰盛起 伏的断代。
人生一线,恰似风筝。命运漂浮无着,人亦应有 自己的主心骨。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 人,书中上百位经典民国人物,进退于沧桑。群落交 织,浑然磅礴。文笙在大时代的风云中辗转历练,且 行且进,最终尘埃落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来处,了解来处,才知道自己 的去向。在故事的日常精微与家族兴颓里,藏着我们 过去以及未来的影子。

作者简介

葛亮,原籍南京,现居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 。文字发表于两岸三地。著有小说集《七声》、《谜鸦》、《相忘江湖的鱼》,文化随笔《绘色》等。曾获2008年香港艺术发展奖、首届香港书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8-2009中国小说排行榜”及台湾“2006年度诚品选书”。长篇小说《朱雀》获“亚洲周刊2009年全球华人十大小说”奖。作者也是这一奖项迄今最年轻的获奖人。

导语

第一章 孩子 民国十五年,十月。黄昏,文亭街口围了一圈子 人。
昭如恰就在这时候推开了门。远望见许多的人影 ,她叹了一口气,这世道,哪里就有这么多热闹可看 。
听说西厂新到了一批苏州来的香烛,质地上乘。
昭如亲自走一趟,这些日子,市面上多了些东洋蜡。
烧起来,有一股皂角昧,闻不惯。太太们就都有些怀 念起国货。老板奇货可居。不过“德生长”的一份, 是一早就留好了的。
昭如遥遥看一眼,想等街面上清静些再出去。西 厂的伙计便说,在门口围了整个下晌午,说是个逃荒 的。昭如低下头,就回转身。这时候,却听见了孩子 的哭声。
这哭声,锥了她的心。鬼使神差地,她竟挪动了 步子,循着哭声走过去。人群见是样貌体面的妇人到 来,也不说话,自动分开了两边。昭如看清楚了里面 的景象。
是个跪坐的女人。身前一个钵,是空的。女人身 上穿了件青黑的麻布衣服,并不见褴褛,但在这深秋 天,是很单薄了。昭如一眼认出,是件男式的长衫改 的,过分的宽大,随女人佝偻的身体空落落地堆叠在 地上,口袋似的。女人一径垂着头,沉默着。旁边就 有人说,前半个时辰还在哭,这会儿兴许是哭累了。
哭黄河发大水,哭男人死在半路上,也没个新鲜劲儿 。就又有人说,是男人死了么?要不是家里有个厉害 角色,我倒不缺她一口饭吃。先前说话的人就讪笑, 你就想!人家不卖自己,卖的是儿女。
这话让昭如心里一凛。同时,见女人抬起了头来 。神色漠然,却有一双青黑的瞳,在满是尘土的脸上 浮出来。昭如想,这其实是个好看的人。想着,那眼 睛竟就撞上了她的目光。女人看着她,呜咽了一下, 断续地发出了哭声。声音并不大,像游丝,竟十分婉 转。哭腔里,掺着断续的外乡话,抑扬顿挫,也是唱 一样。听得昭如有些发呆。这时候,猛然地,有另一 个哭声响起,嘹亮得震了人的耳朵。昭如才醒过来, 这是她刚才听到的声音。婴孩的哭声。
女人撩开了大襟,昭如看到了一只白惨惨的乳房 。旁边是一颗头,覆盖着青蓝色的胎毛。女人将乳头 塞进孩子嘴里。婴儿吮吸了一下,似乎没吮出什么, 吐出来,更大声地啼哭。女人便绝望地将脸贴在孩子 的头上,自己不再哭了。话没有断,清晰了许多。说 各位心明眼亮的慈悲人,看见孩子饿得连口奶都吃不 上。不是卖小子,这么着,大小都活不下去了。多少 给一点儿,打发了我,算是给孩子讨个活路。
她这么絮絮地说着,孩子竟也安静下来。身体拱 一拱,挣扎了一下,将头转过来。昭如看清楚,原来 是个很俊的孩子,长着和母亲一样的黑亮眼睛,无辜 地眨一下,看得让人心疼。跟身的丫头,这时候在旁

前言

时间煮海 葛亮 这本小说关乎民国,收束于上世纪中叶。
祖父在遗著《据几曾看》中评郭熙的《早春图》 ,曰“动静一源,往复无际”。引自《华严经》。如 今看来,多半也是自喻。那个时代的空阔与丰盛,有 很大的包容。于个人的动静之辨,则如飞鸟击空,断 水无痕。大约太早参透“用大”之道,深知人于世间 的微渺,祖父一生与时代不即不离。由杭州国立艺专 时期至中央大学教授任上,确乎“往复无际”。其最 为重要的著作于一九四○年代撰成,始自少年时舅父 陈独秀的濡染,“予自北平舅氏归,乃知书画有益, 可以乐吾生也。”这几乎为他此后的人生定下了基调 。
然而,舅父前半生的开阖,却也让他深对这世界 抱有谨慎。晚年的陈独秀,隐居四川江津鹤山坪。虽 至迟暮,依稀仍有气盛之意,书赠小诗予祖父:“何 处乡关感乱离,蜀江如几好栖迟。相逢须发垂垂老, 且喜疏狂性未移。”不久后,这位舅父溘然去世,为 生前的不甘,画上了一个凄怆的句点。同时间,也从 此造就了一个青年“独善其身”的性情。江津时期, 祖父“终日习书,殆废寝食”,“略记平生清赏。遑 言著录”。祖父一生,无涉政治。修齐治平,为深沉 的君子之道。
对他而言,可无愧于其一,已为至善。祖父的家 国之念,入微于为儿女取名,我大伯乳名“双七”, 记“七七事变”国殇之日。而父亲则昵称“拾子”, 诞生时值一九四五年,取《满江红》“待从头,收拾 旧山河”之意。这些时间的节点,成为他与世代间的 联络,最清晰而简洁的注脚。及至多年后,祖父的编 辑,寄了陈寅恪女儿所著《也同欢乐也同愁》等作品 给我,希望我从家人的角度,写一本书,关于爷爷的 过往与时代。我终于踌躇。细想想,作为一个小说的 作者,或许有许多的理由。一则祖父是面目谨严的学 者,生平跌宕,却一步一跬、中规中矩;二则他同时 代的友好或同窗,如王世襄、李可染等,皆已故去, 考证功夫变得相对庞杂,落笔维艰。但我其实十分清 楚,真正的原因,来自我面前的一帧小像。年轻时的 祖父,瘦高的身形将长衫穿出了一派萧条。背景是北 海,周遭的风物也是日常的。然而,他的眉宇间,有 一种我所无法读懂的神情,清冷而自足,犹如内心的 壁垒。
以血缘论,相较对祖父的敬畏,母系于我的感知 与记忆,则要亲近得多。外公,曾是他所在的城市最 年轻的资本家。这一身份,并未为他带来荣耀与成就 ,而成为他一生的背负。但是,与祖父不同的是,他 天性中,隐含与人生和解的能力。简而言之,便是“ 认命”。这使得他,得以开放的姿态善待他的周遭。
包括拜时代所赐,将他性格中“出世”的一面,抛进 “入世”的漩涡,横加历练。然而,自始至终,他不

后记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孩子
抓周
天津
立秋
寓公
家变
第二章
新年
侨民
祖先
先生
青衣
风筝
第三章
少年
本命
熙靖
医院
雅各
故人
第四章
秘密
姐姐
清明
第五章
远行
耀先
克俞
万象
思阅
第六章
慧容
重逢
和田
蛮蛮
第七章
杨楼
归来
流年
第八章
盛世
流火
苏舍
江河
尾声
附录 台湾版序:抒情民国 王德威
商品评论 图书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