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是中国人生存的时间和背景,生产和生活的
指南。有关节气的介绍往往仅止于天文、农业、养生
等专业常识,《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精)
》依托作者余世存的研究,将节气等自然时空与置身
其中的人格规定做了说明,第1次说明人在时间中的
使命、义务和人格成就。作者对每一节气的介绍,都
从一个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对二
十四节气中众多的物候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上
的意义,在中国人千百年间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做了
精彩的介绍;又从现代人的视野出发,理性地分析了
时间的功能,证实中国人将律历并称的意义,在日历
变易之际,有我们生存的规律和律令。每个节气都配
有老树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图一幅。
余世存,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公务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 已出版的主要作品:《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家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家世》《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东方圣典》(主编)等。老树,画家、学者,本名刘树勇,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艺术系主任。
立春:天下雷行而育万物
立春是我们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个节气
,从天文学上说,这是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的时空
。从一个太阳年历法的角度看,似乎应该把冬至即太
阳到达南回归线的时间当作zui后一个节气,此后的
节气即小寒则为第1个节气。从太阴年历法的角度看
,立春作为节气之首也是无可无不可的,虽然立春多
在朔日前后。而从农历年的角度,立春并不是新年的
开始,真正的新年开始就是大年初一。但中国人这样
确定了历法,跟中国人对天地人演进的观察思考之细
密有关。
以子丑寅卯的阶段划分,中国人知道,天地人生
有一种接力演进的秩序。即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
生于寅。在第1阶段,天出现了。大地的开辟要滞后
一个阶段,生物界中人的醒悟活动更要滞后一些。这
些阶段性的次第现象,无论是子时丑时寅时,还是子
月丑月寅月,都描述了又规定了对象。人在寅时之前
zui好的zui应该做的事就是休息,因为那是天地开辟
的时间,人只有休息好了,才能登上一天的舞台。人
在农耕生活中,也是到了寅月就得醒过神,得安排考
虑一年的事务。这就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多在寅
月。所谓的数字阴历,一月二月中的一月,其实就是
寅月。
中国人为此用了极为高大上的名称称道这一个月
,正月。正者,止于一。蒙以养正,启蒙之义即在于
知止知一。春秋时代的史官多有写这样的话,王正月
。这是把一年之初的时间历法上升到王权的高度,只
有圣王才能确立真正的时间,只有圣王才能颁布“正
朔”,才能给予春天:春天来了,时间开始了。《月
令》中说:“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
,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
也。立夏、秋、冬同。”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中国古代民间都是在“
立春”这一天过节,相当于现代的“春节”,而农历
正月初一称为“元旦”。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
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
月初一叫作“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作“元旦”
。到孙中山于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
”,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1月1日称为岁首
“新年”,仍称“元旦”。
“阳和起蛰,品物皆春。”太阳沿周天划过,到
此之际算是有了决定性的转折。或者说,太阳从南回
归线向北回归线一天天地返归,到第45天左右的时候
,漫长的冬天及其阴冷寒气终于消失了。生活在北半
球的人们,此时感受到了温暖的气息。春天开始了。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
℃至22℃的时段。
立春节气,东亚大陆南支西风急流开始减弱,隆
自序:行夏之时——关于二十四节气
借助于技术的加持,人类知识正在大规模地下移
。孔子没注意到技术、文明平台演进的意义,他的“
唯上智下愚不移”看似有理,其实则误。在权力独大
之前,知识也曾散布于人类每一个体那里,由其自信
自觉地发明发现,“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即言
此象;后来,权力绝地天通,民众既不能看天,也无
在大地上自由迁徙行走的权利,知识由权wei发布,
万众只有深入学习的义务了。
关于节气、天文历法等等的知识也是这样为权力
、少数人垄断。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知道时间,懂
得天时、农时、子时午时及其意义的人并不多。直到
民国年间,“教育部中央观象台”还要每年制订历书
。到了20世纪80年代,挂历、台历等市场化力量打破
了权力的垄断。今天,每个人都知道如何问时、调时
、定时了。
我们的知识史带来的负面作用至今没有得到有效
的清理,对很多现象、习俗、知识我们知其然不知其
所以然,知其有而不知其万有。节气,这一传统中国
最广为人知的生活和文明现象,不仅民众日用而不知
,就是才子学者也少有知道其功能意义。今天的人们
在0和1组成的移动互联网上已经往而难返,收视而无
知无识;很少有人去深入到时和空组成的坐标上认清
自己的位置,更少有人去辨析时和空各种切己的意义
。
时空并非均匀。一旦时分两仪四象,如春夏秋冬
,我们必然知道自己在春天生发、走出户外,在冬天
宅藏,在秋天收敛,在夏天成长。尽管圣贤对时间有
着平等心,在“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
能以等身布施,但朝乾夕惕仍有分别。王阳明甚至发
现了时间与世界的关联:“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
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
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
,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仪交会,
气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
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
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的世界。”
在传统社会那样一个以农立国的时代,时间远非
生长收藏那样简单,更非王公贵族、精英大人、游手
好闲者那样“优游卒岁”。先民在劳作中,渐渐明白
时间的重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传
统农民没有时间观念,尤其没有现代的时间意识,但
他们不仅随着四季的歌喉作息,而且分辨得出一年中
七十二种以上的物候迁移。“我看见好的雨落在秧田
里,我就赞美,看见石头无知无识,我就默默流泪。
”这样的诗不是农民的。农民对自然、鸟兽虫鱼有着
天然的一体缘分感,如东风、温风、凉风、天寒地冻
、雷电虹霓;如草木、群岛、桃树、桐树、桑树、菊
花、苦菜;如鸿雁、燕子、喜鹊、野鸡、老虎、豺狼
、寒号鸟、布谷鸟、伯劳鸟、反舌鸟、苍鹰、萤火虫